本篇文章1927字,读完约5分钟

[提要] 在成功迎击7月份以来的连续较大洪峰袭击后,三峡水库连日来将下泄流量加大至4.5万立方米每秒左右,以腾出防洪库容,备战上游再次来水。有舆论认为,三峡水库调度“上也为难,下也为难”。即减少下泄,上游防汛形势紧张;加大下泄,中下游防洪压力增加。

财讯:长江水利委回应三峡防洪质疑:不存在为难

青岛新闻网网武汉7月31日电 (记者皮曙初、林晖)在成功迎击7月份以来的连续较大洪峰袭击后,三峡水库连日来将下泄流量加大至4.5万立方米每秒左右,以腾出防洪库容,备战上游再次来水。有舆论认为,三峡水库调度“上也为难,下也为难”。即减少下泄,上游防汛形势紧张;加大下泄,中下游防洪压力增加。

财讯:长江水利委回应三峡防洪质疑:不存在为难

对此,长江防洪抗旱总指挥部常务副总指挥、长江水利委员会主任蔡其华在接受青岛新闻网社记者采访时表示,根据今年的洪水量级和类型,截至目前,“总体上上下都不困难,处于防控之中” 三峡水库不是重庆水位上升的主要原因 记者:今年重庆遭受了严重的洪水,尺滩水位最高达186.79米。 有人怀疑三峡工程是否加重了上游的防洪负担。 “保卫武汉会淹没重庆。 蔡其华:由于三峡工程的误读,重庆被淹与三峡水库的复水无关。 重庆寸滩的水位高涨是因为重庆下游的铜锣峡非常窄,大水导致壅高20米以上。 因此,三峡水库防洪时,坝前水位上升,但对重庆水位影响不大,也没有影响。 重庆水位上升主要是金沙江、岷江和嘉陵江的来水和铜锣峡的口壅水造成的。 今年7月,长江上游遭遇强降雨,金沙江、岷江、沱江的来水急剧增加,多条支流洪峰遭遇严重,宜宾至寸滩河段全线水位得到保证,朱棉站23日23时洪峰水位为217.04米,1966.04米。 但是,三峡水库的调度必须统一考虑上下游的防洪需求。 长江宜昌站常年平均流量4450亿立方米,汛期来水量占年平均来水的60%-70%,而三峡水库防洪库容为221.5亿立方米,不到来水量的十分之一。 因此,必须根据长江上下游的水情和防汛形势,实时调节洪水时空分布。 洪水来临前,三峡水库增加泄洪,释放库容,汛期降至水位145米,汛期遵循“蓄水兼调、泄洪为主”的方针,协调左右岸、上下游。 上游来的水大,下游水位高的时候,三峡水库就会防洪。 下游三峡水库必须尽快降下被拦截的洪水,腾空库容必须抵御下一场洪水。 三峡水库一百年后,86%的防洪库容 记者:有人担心泥沙淤积会影响三峡水库的防洪库容和采用寿命。 蔡其华:如果按设计要求排沙,即使不考虑上游建设安排对泥沙的影响,三峡水库100年后仍有86%的防洪库容可供后代使用。 三峡水库泥沙调节使用“蓄清排泥”的调度运用方法:汛期多砂季节降低库水位运用,即水库前水位控制在较低汛限水位的汛期末期水库蓄水,使水库前水位逐渐提高至正常蓄水位。 近年来三峡水库防洪规划中,充分考虑了排水走沙问题。 在今年7月长江上游发生的三次洪水过程中,控制三峡水库每日下泄流量的为每秒42万立方米至4.3万立方米,最大排沙比为每秒30%以上,平均排沙比为20%以上,基本达到设计要求,较有效减少水库泥沙淤积。 作为目前世界上最大的水利枢纽工程,也是治理和开发长江的重要骨干工程,必须编制三峡工程防洪调度,把握防洪、走沙和河道正常发育三个关键。 三峡水库防洪库容按每亿立方米4.5亿元换算,研磨1立方米将永久损失1立方米。 中下游无防洪诉求的,应当增加水库泄洪量排涝,减少汛期洪水,妥善利用汛期洪水,排涝超滩水位流量,避免长时间洪水上滩,造成河床萎缩,影响河道泄洪能力。 长江汛期持续较长,长江上游大洪水多发生于7月下旬至8月上旬,因此对于长江干流警戒水位以下的洪水,未出现较大危险时,应尽量泄漏到河道下,三峡水库留下一定的防洪库,有可能发生的特大洪水 科学日程表“不让三峡空库日光浴,下游万人登上堤坝” 记者:这几年,三峡工程取得了显著的防洪效果吗? 蔡其华:还原为没有三峡水库的洪水过程,根据新中国成立以来长江中下游堤防加固和三峡水库建设投资比例分配计算,三峡水库工程年防洪经济效益为266.3亿元。 今年完成防洪任务,利用洪水带来的高水头和大流量,三峡工程32台巨型发电机组连续10多天满负荷发电,日平均发电量为5.4亿千瓦小时左右。 三峡工程连续几年通过科学调度取得了显著的防洪效果,这些都是中小洪水调度的有益尝试。 今年最大的洪峰,如果在没有三峡的工程中还原,相当于1998年和同期的洪峰流量,但强度相差好几个等级。 三峡水库一方面妥善调整中小洪水,不让三峡水库低水位“日光浴”,另一方面加大了中下游防洪压力,形成了万马千军堤防巡逻的危险局面。 尽管这样需要承担一定的风险,但产生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巨大,为中下游节约了大量防汛人力、物力,为三峡及时开船、增发电量,实现了洪水资源化。

标题:财讯:长江水利委回应三峡防洪质疑:不存在为难

地址:http://www.7u0.cn/jjxw/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