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656字,读完约4分钟
幸福的晚年不仅是基本的生活保障,体面地完成生命的最后一段旅程,是每个老人、每个家庭的期待。 现在,社会保障“第六危险”来了。
3月5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代表国务院向第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提出政府工作报告时指出:“扩大长时间护理保险制度试点,让老年人有幸福的晚年。”
平衡的家庭
具体来说,2019年政府的业务任务是迅速发展养老特别是社区养老服务业,为在社区提供日托、康复护理、膳食支持等服务的机构提供税费减免、资金支持、水电热价格优惠等支持,并新建居住区。 他说,要改革完善的医养结合政策,扩大长时间护理保险制度试点,让老年人有幸福的晚年,以后人有前途。
诚然,“一个人失能、家庭失衡”已成为许多家庭的课题,老人心理落差大,后辈失去正常生活,经济压力增大,生活一下子变得艰难。
住在浙江,彼此隔壁的俞和杨都在为同一个事件烦恼:老人的生活不能靠自己。 杨先生父亲的意识逐渐模糊。 他对《国际金融报》记者说:“总是担心,担心他的下落和安危,想找专家和机构。 一是找不到合适的专业护理机构,二是好机构费用太高,难以负担。”
第四次中国城乡老年人生活状况抽样调查结果显示,中国失能、半失能老年人已经超过4000万人。
全国老年人职工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朱耀垠指出,探索建立长时间护理保险制度是积极应对我国老龄化的重要战术措施。 建立长时间的护理保险制度,不仅能给失能老人带来最大限度的生活独立和人格尊严,还能缓解老年人家庭尤其是孩子的护理压力。
缓慢的过程
长时间护理保险的重点是安排被保险人在日常生活能力、老年人生病、死亡时提供护理保障和经济补偿的制度。 目前,世界上有社会保险和商业保险两种形式。
从社会保险的形式来看,国家更加关注,从试点开始逐渐向全国宣传。
年,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发表指导意见,在青岛、上海等15个城市开展了长时间护理保险制度试点。 近年来,试点城市以外的地区也开始引入长时间的护理保险。
此次政府工作报告确定了“扩大长时间护理保险制度试点”,对社会各界来说是个喜讯。
但是,这种保险的投入往往不是“一日之功”,而只是依靠政府的力量,压力很大。 因此商业保险和相关产业的支援也是不可缺少的环节。
从目前我国商业健康保险产品结构来看,情况不容乐观。
疾病保险和医疗保险是健康保险的两大主要产品,护理保险、失能保险的供给严重不足。 年上半年,从中国保险领域协会健康保险备案分类情况来看,医疗保险占54.7%,重疾险占28.7%,护理、失能保险合计占16.6%。
在财险企业定期健康险中,失能、护理保险的状况将更加“稀缺”。 据统计,截至年底,财险领域共有70家企业提供1213种短期健康保险主保险产品。 其中,医疗保险和疾病保险分别占63%和33%,即失能、护理保险仅4%。
能险和长时间护理保险发展非常缓慢,供给侧、费用侧都有很大关系。
对保险企业来说,记者在采访中获悉,保险的市场诉求实际上有了很大提高,但保险创新的速度、专业险种的分化有些跟不上。 另外,护理保险和失能保险对保险企业的资源整合能力、专业技术能力要求很高,因此能提供这类产品的企业并不多。 在财险企业中,目前只有人保、天安、阳光、大地等10多家企业提供相同的产品。
客户意识也是这个险种难以推广的重要原因,实际诉求远低于潜在诉求,业内关注度也不大。
另外,受以前流传下来的文化影响,家人的照顾有时很讲究“亲力亲为”,但实际上护理工作大部分由配偶、孩子、亲戚提供,第三方机构的服务极低。 一位业内人士对记者表示:“宣传普及,我认为文化基因也是现实的障碍。 特别老人的理念是,你请护士来,我觉得不孝顺父母。”
不可否认,相关补助制度、基础设施也处于起步阶段。 人才短缺、筹资、责任规定、失能等级标准的制定等也是当前面临的突出问题。
例如,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公布的数据显示,中国失能、半失能老年人口的规模已经突破4000万。 按照国际公认的每3人中配备1名照顾者的标准计算,我国需要的养老照顾者人数在1300万人以上,差距很大。
标题:财讯:扩大长时间护理保险制度试点 “第六险”让老去体面
地址:http://www.7u0.cn/jjxw/39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