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月的潜山,青山如黛,文脉绵长。2025年6月26日,池州学院“赴安庆市潜山瓜蒌产业调研与乡村振兴”实践团来到安徽省潜山市,开展为期一周的"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队员们以潜山市博物馆为主要实践基地,通过深度调研、文化创意、志愿服务等多种形式,探索文旅融合赋能乡村振兴的新路径,用青春智慧为地方文化发展注入新活力。
一.走进历史深处:触摸千年文脉
潜山市博物馆是展示当地历史文化的核心窗口,馆藏文物跨越新石器时代至近代,尤以薛家岗文化玉器、春秋战国青铜器等最具代表性。在讲解员的带领下,实践队系统了解了潜山作为“皖文化发源地”的悠久历史,并通过VR体验、文物修复模拟等互动项目,沉浸式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在潜山市博物馆,大学生们深入馆内各个展厅。这里作为国家三级博物馆和国家 AAAA 级旅游景区,不仅是安徽省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基地,更珍藏着数以万计的历史文物和艺术品。在讲解员的带领下,实践队系统了解了潜山作为“皖文化发源地”的悠久历史,并通过VR体验、文物修复模拟等互动项目,沉浸式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图为潜山市博物馆
在参观过程中,博物馆的工作人员热情地为同学们进行讲解。他们详细介绍了每一件文物的历史背景、文化价值以及背后所蕴含的故事,使同学们对潜山市的历史文化有了更为深入的理解。同学们时而驻足凝视展品,时而认真记录笔记,时而向工作人员提出自己的疑问,现场学习氛围浓厚。一位参与活动的同学兴奋地表示:“以前只是在书本上了解历史文化知识,这次亲身来到博物馆,近距离接触这些珍贵文物,感觉历史一下子鲜活起来了。这些文物不仅是潜山的宝贵财富,更是我们中华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见证。”
二.寻访大师足迹:在文学现场感受乡土情怀
而在张恨水纪念馆,大学生们进一步探寻这位通俗文学大师的创作历程与人生轨迹。张恨水纪念馆位于潜山皖光苑内,这里记录着他的文学成就与对后世的深远影响。实践团成员们认真聆听工作人员讲解,仔细观摩与张恨水、程长庚以及陆军 176 师抗战阵亡将士相关的珍贵展品。其中,张恨水作为潜山籍的高产作家、现代著名报人,在 20 世纪三四十年代的抗战烽火中,以笔为枪撰写了八百余万字的抗战文学作品。博物馆也通过举办 “走进张恨水 文化下基层” 等展览活动,生动展现了张恨水为抗战呼号、为百姓请命的爱国情怀,让大学生们深受触动。
图为张恨水纪念馆相关展品
在张恨水纪念馆,队员们深入了解了这位“民国第一畅销小说家”的生平与文学成就。纪念馆通过手稿、老照片和场景复原,生动再现了张恨水的创作生涯。实践队与纪念馆工作人员座谈,探讨如何将张恨水IP与乡村旅游结合,提出“文学主题研学游”“民国风情体验”等创意方案,吸引更多年轻游客。
三.服务基层:青春力量在一线
参观结束后,大学生们充分发挥自身专业优势,积极投身到助力乡村振兴文旅的实践中。他们运用新媒体技术,拍摄制作了一系列关于潜山市博物馆文物和当地文化特色的精彩短视频和图文资料。这些作品通过网络平台广泛传播,吸引了众多网友的关注和点赞,极大地提升了潜山市博物馆和当地文化的知名度。同时,同学们还在博物馆周边的乡村开展了文化普及活动。他们举办文化讲座,向村民们介绍潜山市博物馆所承载的历史文化价值,以及这些文化与乡村发展的紧密联系。村民们纷纷踊跃参与,现场气氛热烈非凡。同学们还精心组织了文化展览,将博物馆的部分文物图片和详细介绍带到乡村,让村民们在家门口就能领略到古皖文化的独特魅力,进一步增强了村民们对本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四. 青春助力:实践中收获成长
此次三下乡实践活动,不仅为潜山市的文旅发展贡献了青春力量,也让同学们在实践中收获了成长。“以前在学校里学到的都是理论知识,这次来到潜山,真正把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才体会到乡村振兴的意义所在。” 来自实践团的队员说道。
图为实践团成员在纪念馆门口合影
大学生三下乡潜山市博物馆乡村振兴文旅实践活动虽然已经结束,但它带来的影响却在持续发酵。这次活动不仅为潜山市的文旅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推动了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也让大学生们在实践中成长成才,为他们未来投身乡村振兴事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青春的力量是无穷的,相信在未来,会有更多的大学生像他们一样,积极投身到乡村振兴的大潮中,用知识和汗水浇灌乡村振兴的希望之花,让更多的乡村像潜山一样,在文旅融合的助力下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
(通讯员:方宏 王彦雪 摄影:刘明娜 刘若娴)
标题:青春赋能文化传承 文旅助力乡村振兴
地址:http://www.7u0.cn/jjxw/43280.html